Traditional Program
Traditional Program
Classic review Current position:Home > Classic review
“江苏中心”组织部分理事赴茅山道院考察
Release time:2016/10/17 

10月14日,在“江苏中心”理事长、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的带领下,“江苏中心”部分理事与15名省政协委员赴句容茅山道院参观考察。考察团一行受到“江苏中心”理事、省道教协会杨世华会长的热情接待,南京大学宗教学系白欲晓教授作了《道家智慧的现代解读》讲座。副理事长陈旭、顾问孙大亮、理事吴永明、浩天、晏明、徐利明、徐敢峰、谢红、袁惠娟、刘翎秘书长参加了此次考察。

杨世华理事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、茅山道院住持、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,编有多部道教书籍,先后发表论文、散文、游记、诗词200多篇。在杨世华会长的陪同讲解下,理事们参观考察了茅山道院,对它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有了了解。茅山原名句曲山,又称地肺山,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,名“华阳洞天”,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。相传西汉景帝时,有茅盈、茅固、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炼,并为民治病,后于此山得道成仙。后人为纪念他们,遂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,简称茅山。在中国道教历史上地位很高。茅山的宫观道院最盛时多达257处,有房屋5000余间。解放后,茅山原来的三宫五观合并为“茅山道院”,文革期间,宗教活动被迫中断,后仅存九霄与元符二宫破烂殿堂房舍20余间。1982年至今,茅山道院经过三十多年的修缮与建设,已形成了两宫一观的格局,即九霄万福宫、元符万宁宫与句容葛仙观。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。
参观结束后,理事们一行来到万寿宫知道堂,听取了杨世华会长关于道教文化的介绍: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,道教因此而得名。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,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、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。它主张清静无为,长生不老,得道成仙。道教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,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,最终解脱死亡,求得永恒 。接着,南京大学白欲晓教授作了主题为《道家智慧的现代解读》讲座。白教授主要从事传统儒教、现代新儒学及三教关系研究,是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“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”兼职研究员,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,参与过多项国家科研项目,并著有多部著作、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。他从道家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讲起,通过列举道家智慧在政界、工商等领域被运用的诸多经典案例,对道家智慧进行了生动形象地阐述,耐人寻味,发人深省。他说,道家思想无处不在。道家对现实生命表现出贵身重己、顺世迁化的自然主义态度,其对待世俗生活的根本精神是超世而不离世。道家的出发点和归宿,实际上也是人的问题,是为人的存在寻找立命安身之本,其终极指向最终落实在精神超越的“逍遥”境界。
现场提问环节,白教授一一给予解答,杨会长也适时进行了补充。理事们困惑于道家和道教之间的关系,对二者之间的区别比较关注。白教授说,道家与道教是一脉同源。但是二者产生于不同的时代。道家是老子、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,在春秋末年创立,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,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。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,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,是一个宗教教主。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,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,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,有教徒与组织,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。但是,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。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。可以说,没有道家,就不可能形成道教,没有道家,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。
理事们还提到了道教的国际影响力,对道教是否能够得到国外人士的了解感到怀疑。针对这个问题,白教授说,其实我们的道教早就声名远播,在海外早有西方学者进行研究。目前,被翻译成多国文字的著作最多的就是,基督教的《圣经》和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道家的思想就是一种哲学思想。西方研究东方的哲学,研究最多的就是道教的思想,从18世纪开始就不断研究讨论老子的《道德经》。这在西方很盛行。相反,过去中国对道教的研究却很少,就有相关人士呼吁“让道教研究回归中国”,近些年中国对道教研究开始重视,研究水平已经跟上,并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【Back】
copyright © 2015 Jiangsu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.